RESCALING THE
WORLD

海報發表 (Poster)

作者姓名 機構 單位 職稱 標題
88 廖英凱
陳儀珈
劉湘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生 更新造林作為提升碳匯路徑爭議的專家論述與書目計量分析:以大崙尾山碳中和計畫為例
社創中心中庭展示

2020至2021年間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儲回大地的藝術」計畫,為達成「2020臺北雙年展」碳中和目的將臺北市大崙尾山設為試驗樣區,擇定10.11公頃的森林營造區域,將其中闊葉次生林小徑木砍伐後作為整地原料,並種植特定造林樹種。該計畫預估執行八年後,可抵銷展覽與森林營造的總排碳量,並在未來能持續增加二氧化碳吸存量(碳匯)。然而該計畫執行後引起民間反彈聲浪,在專家學者間,亦出現對減碳方法與森林經營原則的衝突論述。本研究蒐集與訪談十名與此計畫有相關之森林、生態與植物學者之論述,並利用書目計量法分析與次生林碳匯有關之學術論文。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森林背景的學者傾向人為干預,支持更新造林對森林與碳匯的益處。植物生態背景的學者則傾向自然演替,對更新造林增加碳匯的效益持保留態度,且採用更多樣化的森林健康評估方式。兩群的學者在關鍵文獻的引述以及對森林的描述與修辭方式,也出現鮮明的差異。此差異可能成為該議題社會爭議未隨政策溝通進程而解決的原因,亦表明學科背景可能導致不同的世界觀。本研究建議,以森林經營作為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時,決策過程應意識並涵容不同學科背景專家及知識產製過程的多元性,以達成政策溝通的目的。

關鍵詞:更新造林、碳匯、專家論述分析、書目計量法

89 陳青鈺
陳明秀
劉榮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
圖文傳播學系
傳播學系
研究生 元宇宙:後人類空間權力尺度的解構與重構
社創中心中庭展示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種交融現實物理世界與數位虛擬世界的共生空間。作為賽博格(Cyborg)的工作者,在元宇宙中遠距協作、虛擬互動、跳脫時空限制,扮演著流動主體、能動主體及權力主體的角色,並在制度化配置下,操作著消解制度的藝術。這種獨特的時空存在形式具備孿生性、異質性及原生性,對現有工作模式、組織結構和權力運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可能性。空間是權力展現的一個重要元素,它打開了讓權力可感知的途徑。傅柯對空間的洞見佔其權力技術部署觀點的重要位置,從實體的拘禁空間,到身體、知識乃至規訓機制的空間化論述,至今仍被運用在各種場域研究。傅柯將權力視為毛細管網絡,在社會身體流動,滲透至最末端的個人。本研究運用數位民族誌,結合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微觀權力概念及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空間實踐論點,進行元宇宙空間的步行者陳述(pedestrian enunciations),考察元宇宙工作空間的配置特徵、運作方式以及在此空間產生的行為及話語,探討在元宇宙工作空間中,約束策略(Strategies)與解放戰術 (Tactics)交織下權力關係的解構與重構。

關鍵詞:元宇宙、傅柯、德塞托、權力、空間

90 張子瓏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學生 離岸風電開發的在地科學溝通實踐——以彰化為例
社創中心中庭展示

近年來,臺灣為因應國際趨勢及與日俱增的再生能源需求,積極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產業,帶動各地的離岸風電工程陸續地動工。然而,這些工程開發案,過去卻因為與地方溝通與協商的程序執行不完全即逕自開工,衍生出許多問題。本研究依過往臺灣各地對於再生能源工程開發的爭議事件為基礎,並透過「現場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及「深度質化訪談法」等研究方式,蒐集能源開發過程中彰化縣民關注的面向,作為實踐科學溝通時的素材。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彰化縣民認同臺灣持續推動離岸風電的產業發展,不過,其對於開發離岸風電為彰化縣帶來的實質社會貢獻,感受有限,取而代之的是較多的疑惑與質疑:綠能廠商所涉及之不法案件、發展離岸風電與電價之關聯性、在地環境保育議題及各項回饋機制,都是彰化縣民乃至於整個社會大眾對離岸風電產業關注的焦點。科學溝通的價值不僅僅是與民眾對話,而是雙方有來有往、雙向的,且是打開人民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的可能性。期許透過本次研究,政府及業者能夠掌握民眾關注的議題導向,擬定出有效的科學溝通策略。

關鍵詞:離岸風電、再生能源工程、科學溝通

91 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 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各國大型船模拖航水槽與經濟規模的尺度關係
社創中心中庭展示

自19世紀英國皇家海軍請Froude開始從事縮小尺寸的船模實驗以求改善其軍艦的性能以來, 建置各式船模性能水槽進行船模實驗以成為各海事先進國家的重要科技研發手段。本文試圖比較各國拖航水槽的尺寸規模,並探討水槽尺寸與各國經濟規模的關係。初步發現,船模水槽中最基要的拖航水槽以長度為代表性尺度,與各國經購買力平價調整之國內生產毛額所代表的整體購買力之間有相當的正相關,且與是否為造船、海事國家有關。我國目前正在以國海院新建實驗室搭配大學既有實驗設備的擴充方式籌建船模實驗室國家隊。本文也比較此種作法與其他海事先進國家的國家級(國家實驗室、軍用實驗室、研究機構)與商業級、學術級水槽的尺度差異,作為未來探討我國海洋研究等大型科研基礎設施規畫與政策檢討之參考。

關鍵詞:船模實驗、拖航水槽、國家實驗室、海軍、大學

92 黃筠婷 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聯合國永續目標(SDGs)應用於大學人才培育的尺度之探討
社創中心中庭展示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提出「永續發展」的意義為:「滿足當代需求並不損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之發展途徑,此概念啟動全球開始關注永續發展的議題。全球永續發展至 2015 年時開啟新的里程碑。2015年,聯合國公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旨在解決全球各種挑戰的全面框架,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劃。大學在實現SDGs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它們培養未來領導者並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和創新發展。基於此,本文欲從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瞭解SDGs的內涵及在大學人才培育的尺度,此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蒐集SDGs相關研究與文獻,分析並提出現行運用於大學人才培育的尺度。研究結果包含17個核心目標的尺度,包含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優質教育、性別平權、淨水及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保育陸域生態、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多元夥伴關係的評估尺度與機制。大學在執行SDGs時,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教學和學習中,透過在課程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和案例,提供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和創新思維。此研究結果有助於高等教育現場規劃SDGs融入課程尺度評估之參考。

關鍵詞:聯合國永續目標、大學人才培育、尺度、文獻分析法